莫当数字化转型旁观者
-- 来源:新能源化工材料公众号 | 作者:商务市场部 | 发布时间: 2025-03-13 | 48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基层干部学用人工智能,不是追逐时髦,而是提升治理能力的必修课。让人工智能更好地契合基层实际需求,才能实现更高效、更科学的决策。

连日来,全国多地政务系统接入DeepSeek系列大模型,并完成本地化部署的消息引发关注。事实上,开年以来,很多地方政府都掀起了学用人工智能的热潮。这不仅是对新技术的积极响应,也是对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有益探索。

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和红利不言而喻。对干部自身而言,积极拥抱、使用人工智能,既能把自己从填表、写材料等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,节省时间和精力,又能借助人工智能的数据分析功能,让民生服务从“经验驱动”转向“数据驱动”,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严谨性。但是,拥抱新技术、新手段,须防“新瓶装旧酒”。过去,一些政务新媒体沦为“僵尸号”的教训警示我们:若将人工智能学习异化为强制下载、打卡考核,或仅用于“用人工智能编报告”的敷衍塞责,技术红利终将落空。更需警惕的是,部分干部将人工智能视为“甩锅工具”,如将政策解读失误推给机器、决策失误归咎算法等,这种“技术依赖”背离了“人机协作”的初衷。人工智能应该成为拓展认知的工具而非决策替代主体。坚持问题导向,让人工智能更好地契合基层实际需求,解决基层治理的痛点,才能实现更高效、更科学的决策,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。

数字化转型的路上,没有旁观者。基层干部学用人工智能,不是追逐时髦,而是提升治理能力的必修课。但人工智能再厉害,也只是辅助工具,不应过度依赖。情感沟通、复杂决策和创造性工作等最终还得靠有感情、活生生的人。做好政务服务,尤需务实态度、管理智慧、人文温度。答好人工智能时代的基层治理考题,既要有“小学生”的求知欲,也要坚持“裁判员”的清醒理性,才能在人工智能浪潮中锚定方向,让技术之光照亮为民服务的初心。